脑机接口技术站在科技前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若2025年首个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得到官方批准,商业化进程将一帆风顺。我国在系统集成创新方面有一定优势,能否超越Neuralink,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政策助力发展
政策始终是推动科技尖端进步的关键力量。2024年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六个部门,共同提出了《关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在这些建议中,脑机接口技术被认定为未来产业领域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就。上海与北京均发布了相关策略,上海计划在2027年上半期率先在医疗领域推广脑机接口设备,预计到2030年,此类设备将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而北京推出的“脑机行动计划”旨在推动脑机接口在临床研究及实际应用方面的进展。
各地政府正积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深知其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这些政策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使他们能专注研究与创新,加速脑机接口技术走向实际应用。
临床应用目标
上海脑机行动计划主要针对医疗领域,着力推广侵入式和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及其产品。预计到2027年,半侵入式产品将首先在国内医疗界投入使用,侵入式技术也将有所突破,并初步形成创新体系。到2030年,这些产品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产品系列也将进入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审批流程。比如,该计划旨在帮助失明患者部分恢复视力。
北京认可了符合标准的医疗单位开展脑机接口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这两地的项目都聚焦于临床应用,目标是为患者带来脑机接口技术的实际帮助。这些方案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为临床应用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同时也为相关人员确立了明确的工作任务。
技术路径选择
专家在医疗阶梯领域提到,企业已经掌握了两种脑机接口技术。其中一种技术可以完全植入人体,另一种则需要介入。根据上海的脑机接口发展计划,更倾向于推广的是侵入性和半侵入性技术。这两种技术各有所长,全植入式技术较为隐蔽,但操作难度较大;而介入式技术则相对简单,但在使用感受上可能稍逊一筹。
企业会依据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市场定位来挑选恰当的技术进步路径。目前观察,在医疗行业,侵入性和半侵入性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此类技术能更深入地与大脑沟通,进而达到更精确的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
企业研发进展
智冉医疗在研发高通量超薄柔性电极方面进展神速,预计很快就能将首款产品推广至临床试验。这款电极的植入深度和单根电极的通道数量等关键性能,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辛勤付出和显著成果。
国内众多企业正致力于技术研究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尽管面临挑战,这些企业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努力有望逐步拉近与国际领先技术的距离。
国外发展动态
1月8日,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已有三名患者成功接受了Neuralink公司生产的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他们计划在2025年对20至30名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及效果。Neuralink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进展备受关注,其技术领先,人体试验已取得显著进展。
他们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给全球脑机接口界。然而,这也给其他国家和企业带来了竞争挑战。目前,众多国家正密切跟踪Neuralink的进展,力图迅速调整自身的研发方向。
中国差距与潜力
我国在全面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域与Neuralink相比,落后了2至3年。主要问题集中在芯片技术上。但国内企业在电极技术方面表现不错,算法领域也在积极追赶。北京脑机行动方案专注于系统集成创新,我国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政府加大了对相关领域的扶持,企业不断追加研发投入,我国在脑机接口这一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关键技术的难题,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国何时能够超越Neuralink在神经接口技术方面的成就?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赞并分享,以示支持!